政策前沿篇||国务院国资委:明年国企必须普遍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
近日,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4年第三次专题推进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王宏志表示,到2025年,国有企业必须普遍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
01 国有企业的“铁交椅”和“大锅饭”由来已久。
从20几年前国有企业的“砸三铁”,到近几年提出的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几代国企人痛下决心的组织变革为国有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激发了广大员工爱岗敬业的意识,推动了国有企业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但在人事改革方面,尤其是管理人员能上不能下方面却是举步维艰。所谓的“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虽有制度但落实很难,很多企业名义上每年都有“末位调整”、“不胜任退出”,其考核数字也很完美,所有程序也都认认真真留痕。但考核结果往往差距不大,甚至轮流“坐庄”,因为大家都不愿意为“公家”得罪人。长期下来,所谓“末位调整”等,只能成为糊弄人的噱头。这几年国有企业也开始建立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制度,但在多数情况下也只是走了一个认真的过场,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人才“市场化”。
02 “关系”才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标。
根据我们北清纵横多年来从事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这些问题的原因多存在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国有企业的干部管理行政化
现在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是由上级任命和管理,组织任免程序复杂且掣肘较多,企业缺乏真正的人事任命自主权和处置权。
其次,内部竞聘无科学量化指标和测评工具
谁也不愿意冒这个险得罪人,否则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行政投诉或法律纠纷。
第三,国企的人员背景非常复杂
若改革无章法,或仓促进行,更甚者一刀切裁员,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必然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03 如何用好绩效考核结果。
国企要想真正把“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安全、有效地落到实处,就必须要建立科学的、透明的、客观的绩效考核体系,利用第三方“外人”的力量,通过实施专业化的组织人事变革方案和系统化流程,用好绩效考核结果,打破“关系”才是最重要考核指标的侥幸心理,这样才能得到绝大多数人包括广大基层员工和上级监管部门的信服和认可,转而好好工作、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并取得成绩,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
建立科学的、透明的、客观的绩效考核体系
优先从经理层契约化“刚性兑现”开始,评价达不到70分的,就要进行刚性兑现,这是公司内部顺利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的试金石,从上到下,让干部树立榜样,作出示范;
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及岗位要求,清晰制定不同岗位可量化、可细化、可执行的考核指标,尽量采取量化指标进行考核,降低人为主观性评价权重,确保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运用合理的考核方式,如个人绩效承诺(PBC),让每位员工在签署的时候就做出遵守岗位考核契约,自觉接受考核结果执行,逐渐调整员工市场化心态,形成企业市场化用人氛围;
根据企业实际合理采取“271强制分布法”、九宫格等方法进行考核结果应用,区分员工绩效好坏,对于绩效有待提高的员工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对属于不胜任判定标准的员工实施“末等调整”或“不胜任退出”。
-
确保操作符合法律法规
在制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确保员工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做好绩效考核过程中相关文件的存档,以便在产生劳动纠纷时能够提供有力的证据。
-
营造全员上下都认可的文化氛围
通过内部培训、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向员工宣传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的目的、意义,让员工知晓并理解,使其成为“理所应当”、“顺理成章”的一个制度。营造鼓励竞争、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让员工能够正确看待,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04 北清纵横致力于国资国企改革落地实战。
我们认为,国企改革不仅仅是提升企业效率,更是为那些踏实工作的人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优胜劣汰的风已经刮到了国企,铁饭碗即将被打碎,这意味着老资历不再是唯一的护身符,年轻人的努力和创新精神将被重视,提升自身能力和业绩才是适应企业发展的唯一要求,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咨询服务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国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