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电话

    • 400-999-0019
    • 15689720895
    • 服务时间

    •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 微信二维码

专业赋能篇||这场变革没有旁观者,“越减越负”只是走向治理现代化的转型阵痛

从2020到2022 年的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再到2023到2025 年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在国资国企领域,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深度的系统性变革。
 
01  这场变革没有旁观者

因为它不仅是体制机制的重构,更是一场涉及所有人的系统化变革。从中央到地方,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从产业链上游到下游,每个主体都在改革中扮演关键角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改革没有局外人旁观者”,要求全体党员干部 “既当促进派又当实干家”。两会后国务院国资委明确2025 年启动 “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将改革参与度纳入高管任免考核,倒逼管理层带头突破利益固化。同时允许科技型国企员工持股比例突破,关键岗位贯彻超额利润分享机制。两头看,这是从 “顶层设计” 到 “全员动员”的政策逻辑。

从改革实践看,对管理层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尝试容错机制搭建,打破“官本位”,回归“企业家精神”。对员工引入市场化薪酬机制、尝试多通道晋升机制,打破“铁饭碗”,回归“价值贡献”。对企业允许重组或混改创新,打破“单打独斗”,回归“合力共赢”。

这场 “全员参与” 的改革的终极目标终究还是 “人的现代化”。只有当管理层放下 “官架子”、员工打破 “铁饭碗”、产业链摒弃 “零和博弈”,国企才能真正实现从 “行政化管控” 到 “市场化运营” 的质变。
02 为什么会“越减越负”?
在国企改革推进过程中,虽然采取了减负措施,但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导致企业负担加重。表面上的精简或债务重组未能解决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反而暴露了更多的历史遗留问题。这里面涉及到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会有政策执行的问题,也会有结构性矛盾的问题,更会有上下、内外利益调整面临阻力的问题,客观外部环境日益严峻的形势变化让这项进程更显艰难。
(1)制度惯性与路径依赖导致改革措施执行不到位。政策在基层落实时可能存在偏差,比如简单的 “一刀切” 裁员,而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实际需求,忽视了劳动者的地位,让员工产生了抵触情绪或缺乏激励影响了生产效率。
(2)利益格局固化导致历史遗留问题复杂。国企可能背负大量的历史债务和社会负担,改革过程中处理这些问题需要时间和资源。比如债务重组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风险控制机制,导致新的债务问题。
(3)能力与资源错配和官僚主义的自我繁殖导致不能从容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扁平化治理机制的缺失使得资源无法精准匹配到关键领域,造成能力与资源的脱节。因为治理层级过多必然导致决策效率低下的问题。比如听见炮火的一线没有指挥战斗权。层级的自我设定思想传导,导致员工价值感、获得感、积极性流失。
“越减越负” 现象的本质,是国企改革在打破旧有利益格局、重构市场机制过程中必然经历的系统性阵痛。这一现象的产生,既有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原因,也与政策执行的复杂性、转型期的结构性调整密切相关。
03 如何让改革 “不虚转”?
国企改革与治理现代化的阵痛是破除旧体制、建立新秩序的必然代价。要让改革 “不虚转”,核心在于打破“行政化空转”的闭环,构建“市场导向、基层驱动、数据穿透”的实效机制。
一、评估市场化:解决 “改给谁看” 的问题
核心逻辑:以 “市场选票” 重构改革价值坐标系。行政评价的内部性与市场评价的外部性存在本质冲突,只有让改革成效接受客户、资本、竞争三重检验,才能破除 “自说自话” 的形式主义。
(1)主体革命:从 “官评官” 转向 “市场评改革”,让客户、资本、竞争对手成为最终裁判;
(2)标准革命:从 “过程合规” 转向 “结果有效”,用真金白银的收益、真刀真枪的竞争替代文字游戏;
(3)文化革命:从 “应付考核” 转向 “创造价值”,倒逼改革者必须回答 “市场是否需要这项改革” 的根本问题。
当改革成效真正由市场 “用脚投票” 时,“改给谁看” 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形式主义也将失去生存土壤。
二、权力下沉化:解决 “谁来改” 的问题
核心逻辑:构建 “基层创新 - 总部赋能” 双轮驱动。改革权力的行政层级与信息敏感度成反比,基层拥有一线场景洞察力,总部应从 “决策者” 转为 “资源平台”。
(1)权责赋能:通过清单化确权,让基层从 “责任兜底者” 变为 “改革决策者”;
(2)资源赋能:借助直达资金 + 数字平台,破解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的困境;
(3)激励赋能:构建容错 - 晋升 - 收益三位一体机制,让 “改革者吃香、躺平者心慌”。
当基层真正拥有 “改革的方向盘” 和 “加油的油门” 时,“谁来改” 的问题将迎刃而解,改革也将从 “文件空转” 转向 “实地深耕”。
三、监督数字化:解决 “怎么改实” 的问题
核心逻辑:数治+法治。传统台账式监管是 “结果控制”,数字化监督是“过程穿透”,通过实时数据分享 + 预警管控方式减少基层重复低效报表工作负担和被行政干扰。另外,发现→派单→整改→验收,全流程线上留痕,协同化闭环管理锁定违规主体,实现“改革留痕、责任可溯”。
当监督从 “人为裁量” 转向 “数据裁决”,从 “运动式检查” 转向 “常态化监测” 时,“怎么改实” 的问题将迎刃而解,改革也将真正迈入 “数字治理” 新时代 。
这场改革没有旁观者,当改革成效不再由 “文件厚度” 决定,而是由 “市场温度”“员工满意度”“技术突破度” 共同丈量时,国企才能真正走出 “越改越虚” “越减越负”的怪圈。唯有正视阵痛、系统施策,方能推动国企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END

 

 
第二期@国企改革公益讲堂进企业活动开课啦!!!
首页    新闻动态    公司新闻    专业赋能篇||这场变革没有旁观者,“越减越负”只是走向治理现代化的转型阵痛